心理学中把“不禁不为”“愈禁愈为”的什禁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“禁果效应”或“潘多拉效应”。“禁果”一词源于《圣经》,果效果效是应禁伊甸园“知善恶树”上结的果实。《旧约·创世纪》记载,例和神对亚当及夏娃说“知善恶树”上的启示果实“不可吃、也不可摸”。什禁夏娃受魔鬼(蛇)的果效果效引诱,和亚当偷吃了禁果,应禁上帝便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。例和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启示逆反心理现象,称之为“禁果”效应。什禁
(一)学校教育
学生中存在的逆反现象,部分就源于“潘多拉现象”。应禁小学生的例和好奇心强,由于阅历和经验的启示不足,他们情绪易失控,道德观念和社会化发展也不成熟。他们不迷信、不盲从,具有较强的求知欲、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。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,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,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。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,听不进大人们忠告,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,越想得到,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,越想接触。这样,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。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,它是架设在幼稚与成熟之间的一座桥梁,也是人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过渡期,而中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非常时期,他们在生理上已经显现出了不同于儿童的性征,在心理上也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。但他们还不够成熟,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些“特殊学生”的家长抱怨:“这孩子真长大了,连我们的话也不听,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,你说东他偏要说西……”。遇到类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,总体上宜疏不宜堵,应客观对待,避免出现禁果效应。
(二)婚恋家庭
当你与对方进行谈恋爱时,把握好禁果效应,可以加深两人的感情。很多人都知道,在一起谈恋爱一定要互相保留充足的个人空间,不要一味地为对方付出,否则当对方把你看透了,那么他对你的在意也就会慢慢消失了,甚至认为你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。与此同时,与对方相处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做什么事情,都需要掌握好一定的分寸。说话留有余地,这样对方才会产生对你窥探的欲望,引起好奇心之后会更加关注你。很多人在谈恋爱的过程中,一开始都是无比甜蜜的,两个人时常会想要粘在一起,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,过一段时间之后男性会更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,这是由于他很清楚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,想要让自己在未来有更好的人生,就需要将重心转移到他认为更重要的地方去。女性在谈恋爱的过程当中一开始就是非常沉浸的,当男性态度上发生转变后她就会莫名的失落,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对,会更加围着对方转,付出更多。久而久之,对方就会对你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,认为你是一个非常好掌控的人,从而失去兴趣。这也是很多恋爱从开始的甜蜜,最终走向分手的原因。
(三)人际交往
大家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,小时候父母为了让我们好好学习,不允许我们看电视。我们口头上答应了,等父母出去上班后,我们就打开电视看得不亦乐乎。等父母快下班了,就关了电视假装看书。总之,父母越是禁止我们做的事,我们就越想去做。这是亲子交往过程中常见的“禁果效应”现象。当然,在人际交往中,有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禁果效应来吸引对方的注意。这种方法类似于“激将法”,促使对方产生好奇心。例如,在别人面前要谦虚点,别人反而会认为你很优秀。家里买来新的折叠自行车,你可以对孩子说:“你会装车吗?不会的话等我忙完了工作我再来装”。此时,他肯定会咽不下这一口气,把车装好给你看。如果你是开网店的,在店里面注明信息:每人限购一件。不出意外的话,你的商品很可能就会被抢购一空。因为人们就是有种好奇心和逆反心理:我偏要买两件!
(四)单位工作
小峰是某机械厂的销售员,他主要负责起动机的销售。这几天他的业绩出奇的好,大家都感觉非常奇怪,而且大家发现他销售的起动机大多数都是展台上的样机。“你们的起动机动力怎么样啊?”一个客户一进门就问小峰。
“这个是我们今天刚放上展台的样机,您可以听一下声音,绝对让您满意”,小峰微笑着说。客户转动了一下开关,听了一会儿,觉得还不错,随即小峰又说:“这个是我们的样机,如果您觉得可以的话,您可以到库房再挑一台”。客户马上说:“样机怎么了,不都是一样的机器!”小峰解释道:“机器是一样的,但样机是不出售的。”客户听到这话,想了一会儿说:“样机为什么就不能销售了?你跟你们老板说说,我今天就要样机了。”小峰面露为难之色,但心里却是喜悦的。接下来与客户的沟通中,在没有降价的情况下,他就与客户达成了交易。随后,小峰微笑着又搬了一台机器放在展台上,这就是禁果效应在销售领域的成功应用。
启示一:理性对待禁果,避免一刀切
从童年时期开始,我们就逐渐探索外部世界,以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。有时候,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瞒住不让他人知道,就越会引起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。对一件事物不做说明就简单禁止,会使这件事物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吸引力,使人自然地将更多的注意转移到这件事情上。此时,我们就需要理性对待禁果,切莫把一切都当禁果。
启示二:利用“禁果”效应,提升吸引力
在教育中,这是一种“有心”的教育方法,通过“假禁”来达成真正的目的,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,把学生引导到期待中的行为或活动中来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,越会引发人们更大的兴趣和关注,使人们充满窥探和尝试的欲望,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或尝试它,即上面所说的“禁果效应”。其实,这种做法与东西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,主要是因为“禁”激起了人们情绪中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。
2024-12-31 01:10998人浏览
2024-12-31 00:571036人浏览
2024-12-31 00:031804人浏览
2024-12-30 23:131142人浏览
2024-12-30 22:381215人浏览
2024-12-30 22:372126人浏览
导读理解叛逆期的本质孩子在十三岁左右经历叛逆期,这一阶段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在这个阶段,孩子开始寻求独立性和自我认同,对家长的权威产生质疑。心理学家指出,这种叛逆行为实际上是他们探索自
导读13岁孩子不想上学如何心理疏导,如何帮助13岁孩子克服不想上学的困扰?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,不想上学是一件常见但又令人担忧的事情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家长和老师需要采取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,帮助孩子重新
有则寓言《喜马拉雅山上的猴子》,且来听听是怎么回事:很久很久以前,在喜马拉雅山的山脚下住着一群勤勤恳恳的淳朴山民,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周而复始地耕作着。虽然他们辛苦劳作,但收获却很少。所以,他们非常